曾经有人做过一次发人深省的测试。
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从事不同的职业的人,读一段类似下面这样的文字:
“爱了一个少年1574天,其中闹了27天,等了825天,现在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
“没吃晚饭,加班到一点,到家整个人都是晕的,好希望有个人可以看穿我的内心,明白我的感受,不离不弃的陪伴我。”
“我经常连哭几个小时,哭到手脚发麻,又有时候像没事人一样,我真的好累我不想上课不想见室友,我害怕学校,我好想休学。”
所有人读的时候,都毫无例外地笑了。笑完了之后,他们紧接着就开始随意评价:
“太年轻了”、“好早熟啊”、“痛苦,那就分了算了”……
然而,当他们翻开纸条的反面才知道,这些文字,都是抑郁症患者在这世界上留下的求救信号。
悲哀的是,这些求救信号,在很多人眼里是“矫情”“脆弱”,甚至伴随着嘲笑。
我们曾经发过关于抑郁的文章,评论区有一句戳心的自述:“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想太多了。”
其实,不仅仅是抑郁,很多情绪、心理问题,大家持有的态度是,要么觉得你不是病,是作、矫情,要指责你;要么觉得你是精神病患者,要远离你。
两种态度都很残忍。
怎么面对抑郁症?
在《我们与恶的距离》里,当思悦知道弟弟思聪有精神疾病后,绝望之中脱口而出,“你说他如果得了癌症会不会更好点……”
虽然,我们不像她弟弟那样严重。但是恐慌和排斥的态度却同出一辙:
情绪和心理问题比身体出毛病让我们更恐慌、更难接受。因为相比起身体上的疾病,心理问题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异类。
于是,一旦我们面临抑郁、焦虑或者狂躁等问题时,常常会有4种反应:
劝解自己说,想开一点就好了,忍忍就过去了。
担心自己得了心理疾病,恐慌害怕,不知所措。
怕自己成为异类,感到羞耻和自责,不敢求助。
试着调节但没有用,不敢看医生,也没有靠谱渠道。
而这样的处理方式,恰恰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因为每多一份忽视,多一丝恐慌,多一些无助羞耻,都会催化小毛病滋长为问题,让我们被无力感和压抑笼罩,在泥塘里越陷越深......
成都棕南医院是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成立的省市区医保定点医院,成都棕南医院精神科拥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5人。设有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康复中心等重点科室,由主任医师李文俊院长领衔,国内众多精神科名医定期会诊。主要收治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失眠症、酒精依赖、青少年人格发育障碍(网瘾、厌学、双相情感障碍)、老年期精神病(老年痴呆、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老年抑郁症、老年神经症等)、各种类型神经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等)、癔症、疑心病、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期精神障碍等。有任何问题可咨询我们在线客服人员。